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創始人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心”建于1984年,1995年以其為依托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行體制。“中心”下設科研處、產業發展處、試驗基地管理處、國際合作處、辦公室等機構。
“中心”是國內外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發的科研機構,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進行遠緣雜種優勢利用、水稻分子技術、轉基因應用技術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進行雜交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栽培等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及雜交水稻示范推廣;進行雜交水稻資源收集與鑒定、種子純度檢測和米質分析等研究與服務;進行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與開發;編輯出版《雜交水稻》期刊。
“中心”擁有一支高水平科研團隊?,F有在職人員142人,離退休人員93人。在職人員中,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博士生導師7人,博士24人。目前,中心已組建了1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省級創新團隊、8個所級創新團隊,12個PI專家團隊。
“中心”擁有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長沙)、雜交水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雜交水稻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和長沙、三亞兩大研究試驗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建有綜合實驗大樓、人工氣候室等設施;有大、中型精密儀器400多臺(件)。
“中心”成立以來,主持承擔了國家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理基金以及農業部超級稻專項、轉基因專項等多項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項,其中育成雜交水稻組合及骨干親本112個;獲技術植物新品種權60多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0余篇,出版雜交水稻中、英文著作20多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60余項。先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農業科普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目前已啟動超級雜交稻第五期研究,目標是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同時圍繞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工程、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 豐產工程和“三分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工程等三大糧食增產科技工程開展攻關。
“中心”國際交流頻繁。成功舉辦了30多期國際培訓班,主持召開了8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有13名專家先后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技術顧問,200多人次前往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先后有8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專家學者和官員前來訪問、交流和培訓學習。
“中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和美國、菲律賓等國的一些機構建立了研發合作關系。在國際組織和中國的幫助下,雜交水稻在全球快速發展,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美國等國家已實現商業化生產應用,還有許多國家正在試種和示范;2013年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到600萬公頃。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十分關心雜交水稻事業及“中心”的發展。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溫家寶、李克強、喬石、賈慶林、宋平、鄒家華、姜春云、回良玉、王剛、劉延東、宋健、萬鋼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家部委和省領導親臨視察,給予了大的鼓勵和支持,推動了雜交水稻持續、穩定發展。
“中心”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機構,將秉承“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繼續弘揚“求實、創新、奮發、進取”的精神,加快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科技研發和服務水平,努力打造國際性的雜交水稻研發中心、資源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訓中心,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出色的貢獻。